转心瓶
转心瓶也名交泰、套瓶,是我国整个古代制瓷史上设计最精巧、工艺最复杂的作品。一般是以瓶心、夹层、瓶身、底座等分烧组合而成。器身用镂空、开光、内外瓶等形式表现。
对于多数人来讲,瓷器之美从来都是静止的,而转心瓶却让瓷器的画面以动态的形式活了起来,思路固然巧妙,但所花费的人力物力是难以想象的。以传统的转心瓶为例,需要在镂空瓶内装上一个可以转动的内胆,并在其上绘制各种纹样。整个转心瓶由內胆、外瓶、底座三部分构成,这三部分都需要分别烧制,并进行完美组合才能达到动态的视觉效果。
转心瓶烧制最大的难度是各个部分的衔接,为了使外瓶和内胆能够合理的衔接,在衔接处需要设置吻合的钮槽。由于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容易形成胎体收缩,这就需要做好预判工作。所谓的预判需要经验的积累,而经验的积累则来源于一次次的失败,所以烧制转心瓶有一种说法:“一瓷成,万瓷碎”。
据清代文献加载,转心瓶存世十分稀少。乾隆八年、十一年、十二年、十八年及二十二年,御窑厂曾经先后烧造数件可以旋转的瓷瓶及瓷碗等。转心瓶每一个部件尺寸都要经过精心计算,反复烧制,得出实际样品。再根据样品烧造中表现出的问题逐一从工艺上加以解决,并在全部部件烧造成功后组成样品,纹饰、色彩、样式全部获得皇帝首肯后才正式烧造。除此之外还要关注烧造时的温度火候控制,一旦出现少许变形便会使整器的制造前功尽弃。
内外均以粉彩彩绘的转心瓶需二次烧作,成品率极低,复杂的工艺及艰难的烧制历程使得存世的转心瓶件件都是无价之宝。